2007年3月29日 星期四

一個日常生活中可運用的小活動「指字唸字」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和善善日常生活中常做的小活動,也就是「指字唸字」的活動。它看起來雖然很稀鬆平常而不起眼,但是卻是時時可做,又能夠讓孩子瞭解文字書寫結構,乃至在無形之中識字的一個好方法。



指海報上的歌詞


記得唱KTV時,指標上總指著正在唱的字嗎?如果您也用KKBOX在家照著唱歌,熟悉歌詞(媽咪我偶爾會這樣做),其實以前在全美語幼兒園裡,我們也是這樣把每週一歌的歌詞寫在海報,旁邊畫上和歌曲內涵相關的插圖,或是把一些常用的key words另外用一種顏色寫以做凸顯,或是在介紹一行歌詞時,我會順便在一些單字旁邊畫上圖來幫助孩子意會(如rainbow旁邊當場畫上一道彩虹)。所以,我建議您運用的方式,就是在幫孩子唸讀故事讀本,乃至只是拿著一張吸引孩子注意的廣告單張時,即時指著字念,如此孩子能夠瞭解不同語言的書寫方式,如橫式直式,瞭解聲音跟文字中間的連結,乃至可以在無形反覆之中學會認字,並對文字產生興趣喔!



指著招牌的字唸


相信我們在車上會經過無數的招牌,這時候我會指著招牌上斗大的字,一個一個字用手指邊指邊唸,而善善也會全神貫注的聆聽喔!色彩鮮明、燈火通明的招牌也是孩子生活中吸引他們的教材,孩子更在無形之中學會認字。



我有一個資質優異的表弟,他在幼稚園時期就會認國字了。您知道他是怎麼辦到的嗎?他只是在大人看電視時,專心的對照字幕就學會了很多國字。在英國留學時期,我遺憾的事之一就是沒有買有字幕的電視機,卻買到沒字幕的電視機,因為字幕與比對著字,指著字唸,聲音與文字之間的連結,真的對於人認字有很大的幫助喔!希望您也能善用這個生活中不費吹灰之力的一指神功!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1998/1999年在英國時期的幾張照片。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小小愛因斯坦系列DVD

最早接觸到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的探險卡通,是在迪士尼頻道,您可以到以下連結回憶我之前寫過關於這個古典音樂性、藝術性、文化性和知識性很高的卡通。http://www.wretch.cc/blog/morrisa&article_id=9571012



但是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的DVDCD,又呈現和同系列卡通不同的風格,但是善善全部都很喜歡。



像是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的CD(在台灣可以透過古典愛樂電台電話洽詢),內容都是一些很輕柔婉轉,為孩子設計的古典音樂曲目,也是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的DVD中的配樂,目前是善善的ipod shuffle裡面的常備曲目。從小浸盈在音樂性極強的兒童古典音樂中,我感覺到孩子的音感、節奏感與對音樂的感受力都會比較豐富。



至於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的DVD(部分在台灣博客來網路書店網站可購得,或是在國外
Baby Einstein網站可以購得),最早接觸到它們(Numbers Nursery/Baby Galileo/Baby Bach等)是因為善善奶奶從加拿大帶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的DVD回來給善善當禮物。她描述到定居加拿大兩歲多親戚的孩子,原本在一旁玩玩具,但是一看到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的DVD,就會跑過去到電視機前乖乖坐好,非常專注的看。 



初接觸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的DVD,成人或許會認為有點無趣。但是這種背景主題單純的設計卻是專為應幼兒設計的。它的背景音樂是兒童古典音樂,偶爾會有配音說一些關鍵字,但是絕大部分內容是以古典配樂為主。



畫面內容呈現有不同的玩具在畫面上運轉來介紹數字、動物等等,也有梵谷的畫搭配古典音樂,或是實景畫面如星球,動物來介紹天文學和不同棲息地的動物。
善善在看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的益智DVD時,一樣全神貫注,而注意力被吸引的比較久。目前我讓善善看電視休息的時間,通常是以播放DVD的方式來讓善善選擇性的觀賞節目,而比較不是讓善善隨意性的看卡通節目,而是用比較計畫性的方式來讓善善觀賞節目,這樣既可以掌控時間,也不至於連廣告或是沒篩選過的節目讓孩子隨意吸收。而實際上善善也喜歡小小愛因斯坦系列的DVD遠多於一般卡通,因為一般卡通故事內容嬰兒還無法吸收,反而是背景單純主題式的簡單畫面,搭配上背景音樂,反而為嬰兒所喜愛。



日後我會繼續跟大家介紹一個英國的學齡前卡通pocoyo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2007年3月27日 星期二

遙念我的父親

因為家裡這幾天發生了一些無常的巨變,所以容我在此抒發一下教育以外的心情感受。



從上週六到週一,我們帶著善善連續三天從台北往返宜蘭到加護病房探視善善的外公,也是我在這世界上最摯愛的人之一,我的父親。因為我的人生從高中之後,始終是夾帶很少的社交活動與社交性,很少的比重放在朋友上,所以這個小圈圈裡的家人,每個份量格外之重,因為他們幾乎是我的全世界。



善善61歲的外公原訂週六清晨要出發出國,卻在週六半夜不確定因為跌倒摔到後腦勺,或是其他慢性病引起腦血管顱內出血而摔倒,就此急救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宜蘭醫院。他已經昏迷三天,也只能在加護病房讓家人一天探望兩次。善善的外婆已經獨自在醫院休息室住了三天,每天只能看到善善的外公一小時。原來以為只是昏迷,隨著照電腦斷層的結果逐漸改變與明朗,我們卻發現結果是顱內出血的血塊擴散開來,既無法手術,又無法移動,只能等待善善的外公自己醒過來,這中間需要多久(甚至一年半載尚未知),就是個未知數了。



我的父親原來是滿懷期待的到了宜蘭暫住一晚,期待他的出國之旅,而現在他已經在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宜蘭醫院的孤獨病榻上受折磨了三天。我們正在期待週二能否順利的轉院到台北,因為大家不想被動的坐待我父親自己醒來,什麼努力都不能做。我的母親一個人待在宜蘭醫院,更是心焦意焚又起居困難,一天卻只能探視一小時。未來究竟該如何,是個最大的痛。



待在加護病房裡,更加體會到人生的病苦與無常之劇。前一兩週還在電話那頭跟我說話的父親,如今動也不動的臥在病榻,連睜眼看我都不能,遑論說一兩句話。



小時候,我父親是個英挺的陸軍官校畢業的職業軍官,在年紀很輕時就擢升為營長,記得當時到他的營區,大家都得對他行禮,唯獨他不需對任何人行禮,我坐在他的軍車裡,那種滋味永遠難忘。在父親的軍旅生涯中,我們必須常常分離遠別,也讓我自此對送行的感覺特別難受。



在我眼裡的父親,始終負責任事,永遠是個主管,在台東富有盛譽,他退休後任職台東商業會的總幹事,如今因為無常,我不知道下一步又會是如何了?



不瞞大家,我是個一進到加護病房穿上隔離依舊始終只會不停掉眼淚,感性遠多過於理性的人。我很思念我的父親,掛念我的母親,並擔憂著未來。虔誠祈求上蒼,讓我的父親少受一些苦,如同我母親說的,要不然把我父親救回來,不然讓他好好的走完吧。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

心情紀事-多久沒有獨照了?

生下寶寶之後,似乎再也沒有獨照過了呢!生子之前,我從來想像不到善善外婆說過的:「以後你們家就會充滿孩子的照片」這番話,總覺得有那麼誇張嗎?可能嗎?孩子的份量有那麼重嗎?



沒有孩子以前,我照過很多的獨照,特別是在國外求學旅遊的時候,因為總不乏新鮮的景點跟人事物,自己拍的風景照跟獨照總是滿坑滿谷的。既然是獨照,當然拍照前要講究頭髮有沒有梳裡整齊,雙腳的位置要怎麼擺,是否要插腰傾身才會比較好看。我甚至研究過拍獨照必需要模仿「希臘羅馬雕像」的姿態風韻才會好看!



直到善善呱呱落地後,從此數位相機裡唯獨只有善善的獨照,善善的個人照,或是爸爸媽媽當配角的照片,自此再也沒有聽過媽咪說,幫我照一張像(獨照)吧!如果說的,可能反而是一句令人意外的話也不一定。



拍獨照時會儘自顧自的截長補短,隱惡揚善。而跟寶寶合照時就不一樣了,如果寶寶笑得很甜,而剛好旁邊的媽媽照起來不好看,照片恐怕也刪不掉、捨不得。那如果反過來是一張媽媽照的好看,寶寶表情不好的照片,肯定又沒有用。為了抱著寶寶合照,也只好讓抱小孩時擠出,原來尚不明顯的手臂肉曝光於世,總之是和獨照求獨善其身,求照出唯美的自己大異其趣。



不知道您有多久沒獨照了?寶寶的加入是否也大大的改變您往常的拍照型態呢?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十年前善善爸爸和媽媽初識時的舊照片掃瞄版。您可以比較一下十年前學生時代和十年後的我們,十年前我們二十出頭,如今三十出頭囉!願我們珍惜我們的當下,創造以後會欣然留戀的過往!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2007年3月23日 星期五

心情紀事-寶貝 有你真好

昨天晚上,幫善善穿上週末購置的小喇叭牛仔褲。原以為這件牛仔褲大概適合幼稚園小班年紀的小朋友穿。善善外婆說大概需要摺個兩摺,縫起褲管再穿。沒想到,出乎我們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善善穿起這件牛仔褲,加上隨時變易的姿態,如坐姿、屈膝等等,他穿起這件牛仔褲居然大小剛剛好。



原來有張成熟臉圓嘟嘟的善善,穿上這件小喇叭造型的牛仔褲,果真是小大人一個的模樣。引得媽咪猛拍連照,又加添了一本牛仔褲專輯電子相本。看看鏡頭裡愛擺pose,每每看到數位相機就會擠堆出笑臉的善善,媽咪也感到喜不自勝,笑得合不攏嘴,一面用力拍照,一面使勁逗善善開心。雖然我的孩子必須接受復健及物理治療,他還是一個媽咪超滿意的「得意代表作品」,跟您家的小寶貝一樣!



我在十一個月前才生下他,他如今看來居然真的是個小大人了呢!每逢在電梯裡遇到陌生人,總是會因為他的招牌圓嘟嘟臉頰而認為媽咪養得很好,其實善善並不重,但是該露的地方-臉和額頭圓嘟嘟的,就顯得特別有料的樣子,讓媽咪與有榮焉,外加一筆功績!



在時間的緩緩而過或疾行而逝中,您的孩子是否也突然的展露出成熟的模樣?在每一天的日子裡,我們都寫下無數篇心裡的或落筆的媽咪與寶寶日誌呢!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今天特別邀請大家點進來Bubble Share相本看看「善善代言嬰兒牛仔褲超推薦相本」,請您從第一張照片開始看,然後接續著一張張看完(49 in all),他不斷的換姿勢,自動換不同的pose,真的像一個小小model
,超級推薦喔!



You definitely can’t miss this album of Ramesses wearing jeans. 

He kept changing his poses without being asked and looks superb cool!

Don’t miss any photo from this album!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上天有上天的計畫與功課


記得開始跟大家分享我和善善的在家教育文章時,我的初發心一大部分是基於開發孩子的所有的潛能與給孩子最完整的早期教育,多少也有所謂的菁英教育的成分。特別是當我離開教育專業,投入全職媽媽的身份,期待感似乎是更高的,總覺得不能教出一張平凡的成績單。



隨著時間與造化的流轉,相信大家能從我的字裡行間,感受到我的觀念逐漸的在改變中,從原先的菁英教育逐漸蛻變為「自然教育」與無所求的「生活教育」。



在進出醫院復健科的過程中,我看到各種孩子的不同身心狀況,近幾週印象較深刻的是一個三分之二臉龐全覆蓋著立體棕色巨大肉瘤的三歲小女孩,她活生生的示現站在我的眼前三四次。我往往因為冒出一根白頭髮就心焦意煩,試想這個小妹妹臉上被棕色大肉瘤覆蓋著是什麼樣的感受,但是她的人生必須走下去。這是一個例子,還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身心疾病,在人生的路途中給我們跟孩子考驗、試煉與功課,它可能發生在出生時,一歲,兩歲,三歲。如果我們想要避掉所有的身心煎熬,或是希望孩子都不要有身心病痛,最好的方式或許應該是不去創造一個孩子到人世間來吧!



如同善善外婆常跟我說的,「誰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生成全世界最好的」呢?我們又何嘗不是?當我們計畫要做這些那些,老天爺其實另有它的計畫與功課,往往不是人計畫就可以的。我們有我們的計畫,上天有上天的劇本跟功課要給我們。



陪孩子走長遠的人生路,真的除了放輕鬆,還是要放輕鬆!如果因為孩子的一聲咳嗽,就咳到痛到媽媽的心坎裡。因為孩子的每一步,就緊張到揪到媽咪的心頭肉,這樣孩子的誕生與成長恐怕才是媽媽最大的磨難與懲罰。



我也希望善善生來諸事如意完美,和所有的慈母心一樣。現實生活裡面的善善,有他完美的地方,有他缺憾的地方,老天爺有它要出給我們的功課!與其希望孩子無病無痛,無煩無惱(在人間似乎不可能發生),還是讓我們舒展自己的心,放輕鬆再放輕鬆,這樣孩子的誕生與存在才會是一份真正的禮物!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嬰兒彈力球活動

因為善善一週三次到醫院做物理及職能治療肢體發展的關係,我得以比一般人更常目睹親炙許多嬰兒物理治療的應用方法,一段時間之後,也儼然成了半個物理治療師,知道一些肢體訓練活動的目的和背後的原理。



在這裡跟大家簡要介紹一些我發現一般嬰兒也可以在家利用彈力球做的活動,因為這些彈力球活動其實也可以應用在嬰兒一般的日常遊戲和肢體訓練上,而彈力球亦是在兒童物理治療時常見的工具




彈力球的選擇:建議使用具有抗爆功能大品牌的彈力球,即使碰到損害,也會慢慢消氣,不會在瞬間完全消氣。



嬰兒彈力球活動(最佳狀態是有爸爸媽媽配合做,一個人移動彈力球,一個人扶助及調整嬰兒的動作):



1.  
練習坐:嬰兒在彈力球上可以做的活動,基本上有「坐,爬,躺」,另外在嬰兒練習坐的階段,用和嬰兒肩到髖部同高的小型彈力球也可以讓嬰兒支撐在前方,雙手平放在球上靠著練習坐。



2.  
練習趴:嬰兒在練習趴時,趴在地上看到的視野比較狹窄,而且明顯低於成人,所以如果藉由大人扶助,讓嬰兒在彈力球上練習趴,嬰兒比較能看到四面八方及球狀範圍的斜上下方等。嬰兒趴在彈力球上時,大人可以把彈力球朝右,朝左,朝前移動訓來練嬰兒的平衡感。球體往後靠近大人身體方向時也可以順便讓嬰兒的腳踏地,讓嬰兒做出站姿。



3.  
練習爬的前趨姿勢:嬰兒除了在彈力球上練趴,大人也可以藉由移動嬰兒的一手往前,或是一手一腳屈膝往前,讓嬰兒做出爬的預備動作,一邊輕微移動彈力球,這樣可以讓嬰兒練習爬的前趨姿勢,而且比在床或地板的平面上對嬰兒更有動機,趣味及變化。



4.  
練習坐: 大人扶住嬰兒腋下,讓嬰兒坐在彈力球上,也可以藉由左右移動彈力球來訓練嬰兒的左右平衡感。



5.  
躺的活動: 大人讓嬰兒平躺在彈力球上,一樣可以前後左右推動來訓練嬰兒的平衡感,球體往後靠近大人身體方向時也可以順便讓嬰兒的腳踏地,讓嬰兒做出站姿。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2007年3月19日 星期一

用自己的速度長大

上週五善善做物理治療前,又先到復健門診室讓吳醫師看看。我在A4白紙上彩色列印出善善笑著趴的照片,底下則寫了好幾項善善近來的主要肢體發展進步情形。我告訴醫師,善善的軀幹比起以前,確實是硬挺進步很多了。這當然是和善善以前的自己比,不是和別的同月齡嬰兒比。



所以醫師說,善善是「用自己的速度在長大」。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好,也很符合他的情況!我總是看到善善的肢體發展一直在進步,但是像他這樣急救過的孩子,早產或是其他沒有任何原因肢體發展遲緩的孩子總是照著自己的時間表在成長。如果要比照月齡表或是急著要他突飛猛進,不但不可能,也只會徒增父母和孩子的壓力。



於是我漸漸改變思維與方式,在善善的生活的小動作中加入復健練習,但是因為嬰兒復健是條長遠的路,我已經學會和善善開開心心的過生活,放輕鬆去面對復健,而不再求好心切。除了協助孩子做復健,我更學會將眼光放遠,不去數算孩子一天進步多少,而是去看孩子長遠的進步,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天要快快樂樂的生活,這點比復健的成果還重要。



不管是善善還是您的孩子,讓他們以自己的速度長大吧!當父母最大的課題之一,真的是以一顆輕鬆而自在的心去看待孩子的發展,而不是像在短跑終點線上等孩子跑的最快那樣的時刻緊張與分秒競爭。我覺得,我們可以祝福每個在跑道上跑的快或慢的孩子,這遠比說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的競爭心態正面的多!



明天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嬰兒在彈力球上可以做的活動囉!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

心情紀事-活出當下&預留未來

三年前在計畫蜜月之旅的時候,因為考量全自助旅行及順道造訪我很希望看到的世界地標之一-希臘雅典帕德嫩神殿,所以我們選擇了造訪英國多天,及中途飛到希臘停留數天。箇中理由是,在英國我完全沒有語言障礙,加上對倫敦的熟稔(所以當作一個久留之地是比較舒服自在的),暌違我的第二家鄉英國亦有數年,難免有幾分相思之情,加上善善爸爸從未到過這個旅遊的首選國度等等因素。



至於希臘雅典帕德嫩神殿,它是我當時心中唯一想親眼目睹,卻仍素未謀面的世界地標,如果再看到這個世界地標,對於旅遊我將此生「心中無憾」,因為除此我想看的「自由女神像,澳洲雪梨歌劇院,巴黎鐵塔,英國議會大樓,及埃及金字塔與人面獅身像」這些世界之最我已經近距離遊歷親炙過,希臘雅典帕德嫩神殿是我當時最後的「必遊歷世界地標」,所以它具有一個指標性的意義。



當時善善的奶奶曾經建議我們挑一個國家去就好了,因為他們很多旅遊都是退休後才開始的。但是因為我們自己用積蓄自助旅行度蜜月,加上從英國到希臘遠比未來不知數從台灣到希臘經濟可行,放長假的機會除了婚假實不可多得,所以輕描淡寫帶過,還是去了理想中的兩個國家。不過,我真的深感慶幸有堅持原訂的計畫,不然「人生可能有遺憾」。我認識的很多人,包含我自己,多數旅遊經驗反而是發生在人生的前半,而且影中人不會已髮蒼蒼視茫茫。



像是搬近目前翻新的房子之前,也有一段艱辛的路要和極為儉省的善善爺爺協商,因為是他給我們住的房子。但是因為我們要長居久住,希望能用自己辛苦攢存的積蓄裝修出理想中的家園。當時善善的爺爺也曾經說過,可以等到四五十歲時再住自己理想的房子,他們的例子也是這樣。



其實,我的大學同學中,就有兩位因為空難意外或是疾病在多年前已故,另外一位大學同學的弟弟也在很早年就因意外身故,他們在在都是年輕的黑髮人。其他聽過的例子裡,也有不少突然驟逝的例子。



所以我對「等以後,等老年再實現你的人生大夢想」這樣的概念是存疑的。「人生十幾歲有十幾歲的人生美景跟體驗,二三十歲感受不同,四五十歲,七八十歲又各自有各自人生的風景,箇箇不同」。



如果當時我們存到了需要的基金,卻無法實現夢想,造訪希臘雅典帕德嫩神殿及裝修屬於自己的家,我會覺得人生留有一個很大的遺憾及存錢失去了意義真諦,因為存錢總是為了圓夢而不是為了存更多錢。雖然,爭取夢想的背後就必須跟長輩意見相左。



我的人生哲學是「一半活出當下,一半預留未來」。所謂一半活出當下是,「如果有什麼樣的人生風格跟人生願景是你必須實現的,那麼今天或及時去付諸實現,讓你每天的生活都活出這樣的版本」,當然方法不是不負責任或是寅吃卯糧,而是「在你的能力所及範圍內活出自己人生的願景和版本」。



如果每天在睡前,如果有一個人生主宰者問你,如果人生停頓在這裡ok嗎?你能覺得我此生無憾,因為我已經實現自己的人生願景,或是已經在實現人生願景對的路徑上了,因此無憾無悔。不會每天庸庸碌碌像螞蟻東奔西走,但是真正問為什麼這麼忙,忙什麼,為什麼忙又說不出所以然,就像是有人存錢的目的居然是就是為了存更多錢!或是簡化為出生為了求學,求學為了求職,求職為了結婚,結婚為了生子,生子為了這樣沒有真正目的的邏輯。



至於一半預留未來,是除了當下活出人生願景,對未來還是必須有所投資。例如對於最攸關至切的養老基金必須審慎規劃,不能把整塊餅今天就把它吃完了,而明天有沒有餅吃就不知道了,那習慣今天有好餅吃的人肯定明天會飢餓難耐或吃不下比較不好吃的餅。



所以這樣的人生哲學,其實是「折衷活出當下跟預留未來」。像一個譬喻說人生像抽衛生紙,永遠不知道何時抽到最後一張的無常觀,永遠叮嚀我們的人生不是來日方長,而是不知多長?



每天在睡前,代替人生主宰者問問你自己,「你是否已經實現自己的人生願景,或是在實現人生願景對的路徑上了,因此無憾無悔?」一半活出當下,一半預留給未來,這是我想跟您分享的人生哲學!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心情紀事-Accessories & Fashion Magazines

這幾天藉由善善外婆仍在媽咪的雷射復原期中小住台北,我得以肆意流暢的翻閱每月必買的一本日本服裝雜誌,而不用在照顧孩子的零星空檔,分成很多次瀏覽「偷看」完一整本,好不愜意!如果政府的育嬰假是另一種意義,那麼善善外婆偶爾因故北上來幫我照顧一下善善,也是我偶然欣獲自由的「育嬰假」。



我在服裝雜誌中看到一些久違的一些今年流行飾品款式,也不免感到濃濃的興趣。猶記得去年將近生產前,我買了一些去年流行的垂墜蕾絲珍珠長項鍊款式,天真的以為卸貨後又可以恢復自由美麗之身。一方面為了平撫產前恐懼(因為我是超級怕痛又怕見血打針的人),一方面流露心聲,撒嬌的跟善善爸爸說,生完小孩就可以變漂亮了嗎,因為實在已經蟄伏在一成不變的孕婦裝長達漫長數月。



不過呢,生產完才發現,對於新生兒,凡事好像都以會不會碰到嬰兒稚嫩的膚質及引起過敏為最高原則。而孩子未滿月足不出戶及帶著新生兒也鮮少離開方圓百里的情況下,流行飾品又顯得不合時宜起來及再度蟄伏。產後的六個月也還在身材圓潤的狀態,加上片段式睡眠型態,「生完小孩就可以變漂亮了嗎」這句話自己已經有了答案,唯獨添加了為人母的濃濃自然美。



我想分享的是,如今孩子在緩緩的徐進或疾行中長大,各方面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熟。所以,慢慢的,重新欣賞及配戴這些流行飾品,而不是僅限於純欣賞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雖然,有些夢想值得被等待與稍微延遲,但是還是讓我們在對的時機就趕快擁抱,抓住與實現自己的生命願望,那怕或大或小,而別讓自己的夢想一直像金砂流走,空留下很多的「以後想」,「以後做」的dream list



愛孩子很重要,愛自己的生命及實現自己的生命亦要及時。因為,「讓孩子活出他的生命跟媽媽活出自己的生命並進不悖」吧!兩者不需挑一者來犧牲。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來自原生家庭的至愛

我在之前的一篇分享中,談過大部分子女對父母又愛又恨的感覺,既崇仰某些特質,又對父母其他的特質有負面的感受,或是深受其苦,但是原生家庭的臍帶又是如此牢牢的繫住我們,恆長久遠。



某一個和我們有緣份的人和我們究竟有些什麼樣的緣,是永遠也說不定的。雖然慈濟世界提倡和每個人結好緣,但是我體驗到的世界中,持平來說,的確是充布著各種正面和負面的緣份以及感受,錯綜複雜,或是時而正面時而負面。每一個舉措和互動又決定下一個相繼而來的緣,這麼無限延伸,僅少是單純的「結好緣」三個字可以概括論定的。



岔題談一下我結婚將近三年衍生的婚姻觀。在婚姻觀上,我的論調是,「讓我們把公婆或夫家的親族當作一般人來看」,不需特意去「放大或是貼標籤」,認為他們是公公婆婆或是夫家的親族。



以「平常心」來看待,就像我們會欣賞身邊某些其他人的特質並與他們悅納相融,但是也有一些令我們不悅納或是不欣賞的人或特質,乃至不感到正面也不感到負面的特質。



接受自己真實的感受,悅納自己喜歡某些特質或不那麼喜歡某些特質,本來就時有正面,時有負面,或是不正不負的互動,就跟和任何社會上的人相處是一般的。如此會比較處之以淡,而不會特意去記掛。也比較不會有婆婆或媳婦氣呼呼的跟他人叨念,我「婆婆(媳婦)」做了什麼,而就像是每天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每天和人之間正常的互動一樣,用平常心看就好了,「他們也是一個人。」



回到正題,因為最近善善外婆關切我近視雷射後的復原情形及雷射手術,所以從雷射手術前就坐火車到台北幫我照顧善善,又因為術後一週有很多需要小心的事項及必要的回診,善善外婆自始至終把我們家的事當作優先事項,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和善善,而善善外公也叮囑善善外婆在這種情況多幫我照顧善善幾天。我深深的感受到,如果不是因為有善善外婆(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要兼顧近視雷射的術前準備,手術及術後復原,又要專心帶孩子,恐怕沒有先前預想那麼容易。



雖然,原生家庭的父母和天下多數的父母一樣偶有嘮叨,有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習氣或個性。生活中總是有趣事,有隱忍,或是摩擦。但是碰到危急關頭,至親還是最義無反顧的拋下一切,飛奔而來,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或是邊叨唸邊付出。就像我生產完同時有媽媽跟婆婆搶著照顧,煞是幸福!



而這就是是我們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吧!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給孩子長遠的未來二

我想要接續昨天的話題,舉我台東娘家斜對面孩子的故事來做例子。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有概略的提過這個例子。



在求學時代,街頭巷尾的鄰居們總是會比較孩子的功課。如果哪一戶的孩子學校成績好,不只爸爸媽媽走路有風,孩子也沾沾自喜。我在求學時代的國中和高中階段,就曾經領受這樣的待遇。就連在家裡,因為是功課比較好的那個孩子,所以也可以說想要比弟弟先洗澡,因為待會要唸書。媽媽就會跟弟弟說,姊姊要看書,你慢一點再洗。



然後,我繼續高中的課業,而我的弟弟因為向來不好唸書之途,所以進入職校,而我們的朋友圈和生涯也就此迥異。他的朋友多是畢業後念二專,開餐廳等等,我的朋友則多半都是念大學、研究所,坐辦公室或當老師等等。



住在斜對面的鄰居兒女,小了我幾歲,我大學時寒暑假還幫他們其中一位兒女當過英文家教,他們則各自進入職校。當時,在我們「狹窄的世界」裡,總認為他們是和我們不同的一個族群。當然多少也會有點「大頭病」和偏見,覺得好像唸正規高中、大學的才是國中時常和我們相處的那些功課好的學生,而弟弟和斜對面的一對兒女是和我們是不同世界的族群。



直到現在,當我認真的看現在的職場世界,才發現當初唸職校學一技之長,現在是「麵包師傅」的斜對面鄰居的兒子,在台東薪資所得偏低,工作機會普遍缺乏的情形下,和太太一個月各領兩萬多元的薪水,但是吃、住家裡,也足以謀生,更生下一個可愛又口調好的小男孩。



而在台北工作的一些學歷較高的朋友或其他人的例子,雖然收入較豐渥一點,但是扣掉房租及生活費,也不能說是十分寬裕。轉職變動性,公司合併等等的考驗也不少,亦不乏高學歷但是求職無門或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形。所以,我不免深切的再看看我孩子的未來。功課好的意義是什麼?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在社會上謀生,足以養家活口,甚至養老自足的意義是什麼?「人生可能追求優質,內涵,或是情調,但是最少最少,就是生存和生活兩個字,和任何其他的生物一樣!」



我們可以看著孩子長大,卻鮮少能夠看著孩子變老!當我看到老人時,我想到的第一點總是是否能夠有足夠的生活開銷自足,而不是長壽與否,因為我比較相信自然壽命,而不是人工延長的壽命,我也不特別歌頌長壽。我們可以在孩子是新生兒時,給他買最饒童趣鮮豔的衣裳,可是卻不能看著孩子老的時候,有沒有辦法有足夠的生活條件能好好的過完一生。



所以,雖然語重心長而嚴肅了一些,但是重複昨天的論點,還是讓我們「把孩子在人生足以生活自足的能力放在第一位!」「孩子人生的潛力或是資源或許無窮無盡,孩子或許能創造他們人生的至高點跟極限意義也說不定,但是如果沒有,至少像一般生物界的動物一樣,有謀生自足的能力,讓他們能在每一天都有生活下去的資源」不是更重要嗎?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給孩子長遠的未來

在我周遭,有許多深刻的例子,顯示出現在的職場環境並不穩定、高度競爭,及私人化。包含我自己及我的至親等等,都碰過許多私人企業合併,或是公司改組等大幅變動,或是沒有保障的工作條件,導致離職或是無法繼續久任其職。



凡此種種,都讓我對孩子的「未來觀」有巨幅的改變。以前在我的教育歷程中,師長和父母親總是特別偏愛成績優異的學生。在孩子的眼中,成績優異彷彿就擁有了特權和師長的垂憐。不過,就在我和我的先生,我的摯友,以及我先生的兄弟都拿到高學歷後,近幾年內大學變得充斥而質低,徒然浪費很多的金錢與寶貴的年輕歲月,甚至還有許多學生利用貸款來延長學程,可是出社會後微薄的薪水扣掉貸款歷時數年,又何來的餘力能應付生活開銷及成家立業?



又像是貸款,如果職涯穩定,那麼還二三十年的貸款尚可。但是,在目前不穩定而變動幅度大的職場條件中,很難有人像以前我父母的那ㄧ代在一家公司待二三十年而後退休。而常常在轉職過程中,又如何保證自己的工作條件及競爭優勢不會隨著年齡而改變?



所以,其實目前我對於理財及生養孩子都有很強烈的危機意識,知道台語俗諺說的:「好天要積雨來糧」,也採取很保守謹慎的態度。因為,我知道就算目前是在一個比較發達的境況上,未來長遠幾十年也難免波動起伏。



所以,我真的不再認為學歷或是求學過程對孩子是那麼舉足輕重的鐵票。相反的,我現在認為,給孩子基本而扎實的教育,不強求但重視孩子懂得現在和未來如何生活,才是至關要緊的事!



因為,我看到太多的例子是,高學歷導致高不成低不就,工作年齡延遲導致整個生涯延遲而退休年齡卻不可能改變,所以相對能工作的年限和資產變少,相對婚姻和生養孩子的計畫也後延,或是高學歷未必帶來比較好的工作保障,反而太高而多餘的學歷或是專業能力派不上用場造成就業晉用上的障礙,除非專業上有門檻例外。



所以,我現在的態度是,由父母及學校給孩子基本而實用的教育,視孩子的資質而不強求。如果發現孩子的專精不在課業上,就積極尋找未來可以銜接到職涯的專業能力和生活能力。因為,人生於世,孩子有沒有本領在未來謀生,其實不就是所有教育的總結嗎?如果教育無法順利銜接到職涯及孩子一輩子的生活能力,那麼即使一天的教育也是浪費的!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切身之痛-媽咪近視的故事

這週六,我終於敲定了接受雷射近視的手術,因為我的高中同窗好友在四年前接受近視雷射手術,此後不再成為近視一族。所以,前幾天,我開始了停戴隱形眼鏡的過程,接受了週五的精密檢查確定眼睛的條件是否許可。幾天沒有隱形眼鏡的日子,彷彿隔世之久。因為,對已經和隱形眼鏡共存十五年之久的我而言,要掛上高度數的厚重眼鏡,即使一天都是極為痛苦難耐的事。



我在小學中年級時,因為一次寒暑假善善外婆和阿姨們到東南亞旅遊,善善外公又繁忙無暇看顧我們,我居然以為身在天堂的挨在我們家樓上的電視機前整天的看電視,從一早的節目看到深夜,自以為自由逍遙。結果,就此開始兩眼朦朧的長途旅程。在善善外公發現我出生在父母視力皆正常的家庭,居然會被檢查出近視,所以又拖了幾年不肯讓我戴眼鏡或承認這個事實。我因此瞇著眼加上要求坐前排座位又看了幾年,等到高中開始接觸眼鏡時,近視加上散光已經不是輕度了。



高三時,領到的其中一份獎學金,我提出想開始戴隱形眼鏡的要求,就此告別了戴了一年多又超煩人的眼鏡。不過,戴隱形眼鏡的這十五年裡也有不少的插曲,諸如殘留在手上的辣椒素,因為搓洗隱形眼鏡而讓隔天配戴時產生刺痛感,或是曾經因為懶得搓洗隱形眼鏡而造成一度眼睛劇痛,眼前盡是一片水霧世界,以及在紐約自助旅行時,在清洗時掉了一邊隱形眼鏡,結果單靠一眼視力進行我的紐約之旅。



直到昨天的下午兩點四十三分這個我生命中的世紀里程碑,我從雷射手術台上站起來,我又再度的看到世界一片光明。



回顧一下我這段悠久長遠的近視歷史,在未來教孩子保健視力時,我肯定會用盡全力的以媽咪自己的慘痛的歷史及失敗經驗,來引導善善珍惜自己的珍貴視力。



我會把這副現在不用的厚重眼鏡拿來當活教材,在孩子具有完整溝通能力時讓善善親身感受當眼鏡一族的苦處。我也會把媽咪雷射手術的經歷以及戴眼鏡過程中數算不盡的苦處一一和善善分享。



在重獲正常視力的同時,我也會積極的蒐集視力保健的方法,積極的用在媽咪和善善的身上。現代人近視的癥結或許起源都在於長時間的閱讀和使用電視、電腦及電動玩具等會讓人凝神忘時的工具。我打算買個計時器,固定的提醒自己用電腦時或孩子看電視時控制時間,預防著迷入神用。像現在打這篇文章時,我已經先將字體調成大字體再進行寫作。



至於娛樂方式,即使電腦是生活中的一環,我想我會引導孩子投入其他自然性的娛樂,就從父母開始,如多在假日走向戶外,親近自然,讓孩子不會認為電動玩具是更具娛樂效果的。在我們的這一代,電視,電動玩具,電腦及網路方興未艾。但是,在我的孩子這一代,特別是在我身為全職媽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時,我會花巧思讓孩子更喜愛其他娛樂。



在暌違23年後,重獲正常視力的我,覺得善善和媽咪的正常視力彷若珍寶,而我要小心的呵護它,不是用禁止的方式,而是善巧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過自然而簡單一點的生活。



對於孩子的課業成績,如果必須陪葬視力這麼貴重的珍寶,我想我會教孩子更好的學習技巧和專心的特質,盡基本的本分而後聽天命,而不願再讓孩子過度耗用眼睛的資源了。



希望你們也能從我的慘痛經驗中,沈澱及積極尋找維持孩子視力健康的方法,並付諸實現!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

家庭趣事─逗小孩

過年期間,聽過善善爺爺和和善善外公在逗善善玩。當一個旁觀者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們在逗寶寶玩時,其實都會做一些常人眼中幼稚的舉止。



像善善媽咪和善善爹地,也是從善善出生一個多月以後才學會逗寶寶開心的。未滿月時,善善外婆告訴我們,一邊餵善善要一邊跟他說話,有些互動來刺激寶寶的智力和感情發展,但是當時我們想,那要說些什麼哪?真正說出來也覺得很生澀,總是怪怪的。直到現在,善善媽咪變成逗寶寶高手。沈默寡言的善善爸爸也居然會學著發怪聲音呢!



像善善爺爺在除夕夜讓善善的手拍在爺爺的手上時,就說著:一,一,
一,一,一。我就在心裡覺得莞爾,回家後跟善善爸爸說:真好玩,怎麼都是一,一,一,一,一,而沒有二,或是二三四五。



又到了過年回娘家時,換善善外公做了讓我們偷笑的事。就是當垃圾車經過時,善善外公在樓下模仿垃圾車名曲,用聲樂的方式哼給善善聽逗他玩。我和善善爸爸在樓上不斷捧腹偷笑。



原來,我們逗寶寶玩時,真的常常用一種原來會以為幼稚的方式呢!但是,這才是真正的逗寶寶,不是嗎?



不知道您家裡有沒有類似的有趣經驗?

善善媽咪



This album is powered by BubbleShare - Add to my blog

2007年3月8日 星期四

家庭趣事分享篇

家庭趣事分享一 - 無數個黑眼圈的夜晚



從孩子出生至今,我們度過了很多擾人清夢的夜晚。有時候半夜聽大寶寶睡不著依依阿阿的,活真是精神懲罰呢!好在,隨著孩子月齡日增,這種精神懲罰的頻率也漸漸少了。



我給它一個可愛的名字-無數個黑眼圈的夜晚。



家庭趣事分享二-善善的口頭禪 好累



每次帶善善去做物理治療的時候,如果遇到他不喜歡的活動,他就會說出一句出人意表的話,好累,好累,好累



不知是巧合嗎?善善就是會在表達排拒感時說好累!



所以,過年時有一天,因為善善又製造了一個「黑眼圈的夜晚」,我一起床也自然而然的模仿善善說著:好累,好累,好累



2007年3月7日 星期三

孩子想要小寶寶的兩個小故事

我在這裡把兩個近日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提出來跟大家分享。再次強調一下,我分享的是某一個層面的思考,但不是鼓勵大家只生一個孩子喔。生養孩子的數量抉擇,大家在心裡面其實自有定論,不是旁人所能影響的。




第一個故事是幾個月前我和善善外婆到天母的一處公園,碰到一位奶奶帶著他幼稚園年紀左右的孫子。這個小男孩一直靠近善善的推車問我們說,讓善善跟他一起去溜滑梯好嗎?我們告訴他,寶寶還不會溜滑梯喔!這個小男孩還是在我們推車旁邊盤旋許久,我於是告訴他奶奶,這個小男孩好像很喜歡寶寶!小男孩的奶奶說,他已經有弟弟了。可是「小男孩喜歡的是小寶寶」,所以吵著媽媽再生小寶寶。奶奶說,小男孩的媽媽就不知道肯不肯了!



再提出一個我本週親身經歷的類似故事。我到一個店家去購物時,碰到了一個老闆娘和他小學年紀的兒子。這個小兒子一樣在我參觀商品時,挨在善善的推車旁邊一直逗善善玩。直到我準備離去,我才暗示性的跟小男孩說,我們要回家了喔,善善跟小哥哥說bye bye好嗎?



我跟小男孩的媽媽說,小男孩好像很喜歡弟弟喔!小男孩的媽媽一樣告訴我,他已經有一個弟弟了,兩個人常常吵架。小男孩接著說,「我是要這種小一點的弟弟」。



從這兩個小故事中看來,這兩個男孩其實喜歡的是可以玩的小寶寶,而不一定是跟他年齡相仿的弟弟喔!



今天先分享到這裡囉!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2007年3月6日 星期二

生養孩子的數目相對論

因為我看到大家對生養孩子的數目這個議題有一些回應,所以我決定再更深入的探討來跟大家分享。不過我提供的是某一層面的觀點,但不是鼓勵大家只生一個孩子喔。我覺得生養孩子的數量抉擇,大家在心裡面其實自有定論,不是旁人所能影響的。



基本上,我認為生養孩子的數目不管在歷史上或是在國際上,其實都是一種相對論,而非絕對論。像是在中國大陸,為了控制人口的關係,採取一胎化的政策。如果我們生在中國大陸,其實就沒有討論生養孩子數量的空間和必要。而我們的上上一代跟上一代,因為沒有避孕方法的緣故,生養孩子數量是我們這一代的兩三倍之多,但是它是個自然的現象,家家戶戶是如此,也不是一種特殊的現象。



不過,善善外公因此和他的母親情緣淡薄,因為他們出生在農家,加上手足眾多,我感覺到善善外公幾乎從未感受到我已往生的奶奶因為農忙及生活重擔,再切割成八、九份(八、九個兄弟姊妹)以後的愛。



至於人口高齡化的問題,我認為它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是不是一個個人化的問題。也就是,不是我們某一個個人去造成的社會現象,所以基本上生養孩子的數量還是決定於家庭的經濟能力,以及夫妻的生涯規劃及選擇,特別是媽媽的生涯規劃與選擇。因為在我看到的大部分例子中,孩子的誕生,一直到養育、教育,一路蔓延大多是影響到母親的生涯及職涯。



至於像是一般越是高階知識份子或是計畫生育的家庭,生養孩子的數量反倒比較少。這也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因為凡是手工精製的商品,往往打出限量精製的口號。



或是像有人說,你們生了一個兒子就不生了,那以後兒子會娶不到老婆喔!其實呢,這也是一種相對論而非絕對論。台灣大部分的人還是以娶本籍妻子為主,重點是在於孩子本身的條件和協調性如何,有沒有婚姻正緣。我沒有計畫過我以後會變成怎麼樣的婆婆,因為我想到的是以後要如何善加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例如常到圖書館看書寫作,因為這是自身就能作主規劃的。我覺得計畫好自己的藍圖,才能與別人的生命藍圖鑲嵌的好一點。如果我們要規劃未來和別人的生活應該是如何,它是比較困難的。



又如,每次的就業和升學考試,除了當前供過於求和多餘的大學教育以外,總是供不應求和擠破頭。雖然有少子化的問題,但是就業求學競爭的門檻一樣很高,還是少見就業機會很充分的情況。



像一般當老大的孩子常會提出孤單和想要弟弟妹妹的要求。但是反向來看,其實手足間的問題也不少,手足間在童稚時期乃至到成年,鮮少有不爭吵的。手足間也競爭著父母的愛與關懷,家庭經濟力的切割,以及當前我們這一代整體經濟條件的發展機會,不像剛經濟起飛時擁有的大量機會與突飛猛進,我的上一代不但自足有餘,還能在孩子成年後有餘裕時照顧下一代。但是我們這一代除了安養自己,能有多少經濟力再留給孩子的一代,我覺得相對是比較少的。很多手足間為了爭奪遺產而手足分裂,但是真正需要孩子付出喪葬費等時,孩子又各自跑得遠遠的,父母在淒寒悲涼中度過人生最後一程。所以,如果有一天善善告訴我他希望有弟弟妹妹,我也會持平的跟他分析有手足的負面影響以及媽媽自己的生涯規劃,不只是單純的有個伴這樣簡單而已。



最後,像是每個人不同的懷孕及生育經驗。我有聽過生孩子像生蛋一樣的生產經驗,不過以我個人來說,我真的是孕期宛若長病,生產過程又備極艱辛,瀕臨生死交戰,這些都影響生養子女數的意願。



我曾經因為善善的曾祖母殷殷催促我生育孩子而改變我自己的生涯職涯規劃,這樣的結果讓我發現,我心中的確因此有一股揮之不去的埋怨與難以釋懷。所以我才會主張,把生養孩子的自主權放在自己手上,因為當我們這麼做時,不論我們決定生幾個孩子或是何時計畫生孩子,我們不會去把自己幸福與否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說是因為某某人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如此的。唯有自己自主,才能不埋怨。



最後就是,讓我們把生養孩子的藍圖,拉到長遠處、廣大面來看。長遠以後我們的人生將會變得如何,而不是只看眼前,或是單看一個層面,這樣或許會比較完整。最後就是隨順因緣,有時候時間與空間都會不斷的改變人的想法。



一個用心和有愛心的媽媽,和生養孩子的數量並不相關,每個人都有自身所處的環境以及產生的思維跟抉擇。但願您衡量自己的環境,自己做出選擇判斷,今天的或許和明天的又不同。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2007年3月5日 星期一

帶著愛意餵寶寶

今天想跟大家做短篇幅的分享,這段分享來自於一個生化實驗。過年假期中看到的一本書中的一段,提到有些生化實驗人員必須餵食實驗用的小白兔引發慢性病的食物,所以所有的小白兔都染上的實驗目的的慢性病,唯獨幾隻小白兔沒有染上慢性病。最後發現,原來實驗人員在餵食這幾隻沒有染上慢性病的白兔時,是抱著他們並撫摸他們一邊餵,因此白兔並沒有依照預定計畫染病。



如果愛有那麼大的力量可以預防疾病的產生,那麼我們餵食寶寶時,除了一匙一匙餵食物之外,是不是應該放入愛做調味料?



為了充分的讓善善在媽咪餵食時也能感受到愛,我的作法是,一邊輕輕的撫摸善善的頭髮一邊做餵食,穿插告訴他媽咪很愛善善,牽牽他的手一邊餵食,以及常常的對寶寶微微一笑。



這些方法,都能讓寶寶的食物中不但有營養,還加強免疫力呢!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 


2007年3月1日 星期四

原生家庭

我想要花幾個短篇幅來談談原生家庭跟我們的關係。因為過年得以回娘家長達十天的關係,我也更深入的再思考原生家庭跟子女之間的關係。



我發現,幾乎每個子女對父母都是又愛又恨。子女喜歡父母的某些特質,又不欣賞父母的某些特質。正如,我們喜歡我們朋友的部分特質,又不喜歡我們朋友的其他特質。所以,有一天,當我們的孩子不喜歡我們的某些人格特質,那並不代表孩子不孝順或不愛父母,只是父母有某些令人悅納的特質,同時又有一些不令子女或他人悅納的特質與行為表現,其實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特別是對待家人放下心防的時候。



我在一本心理學的書裡面看到一段話,說到「別忘了父母也是一個人」。我真心的以為,父母對孩子的關係中,的確有愛,有某些正確的愛,但是也同時存在著不正確的愛與傷害。不是所有原生家庭及父母對孩子的關係與影響都是正面的。有某些是正面的,但是有某些是負面的。就像成長過程中有些老師對我們有正面影響,但同時有些老師的話或行為在我們稚嫩而長遠的生命中留下傷痕。



但是,即使原生家庭的父母往往不是做到最好的表率或是身教,那麼我們該以什麼態度來面對原生家庭的父母呢?全然的欣賞或許是盲目的,抑或不可能。那麼,要討厭自己的父母,說他們缺點很多,或怪罪父母在我們的成長歷程造成某些傷害嗎?這又顯得忘恩負義。



我覺得,心理輔導書裡提到的,把原生家庭的父母「也當做一個人」看待或許是種好的方式。或許,我們的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某些可取,某些不然。但是,若是一昧套上孝順兩字,往往又有諸多壓抑的成分。



父母也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和環境使然。他們對子女所做的未必最理想,但是他們也是人,成長歷程中經歷過各種不少的經歷,境遇和苦,造成他們過往、現在,直到未來的人格跟態度。在某些情境下,他們已經「盡力的在他們原來的人格個性下,去對待子女了」。



比方說,一個因為生活經歷或環境(如失業)、遺傳使然脾氣很不好的父母,可能因為有孩子,所以努力抑制自己因為被家暴或失業導致的壞脾氣,盡量的對孩子少發一點脾氣了,即使在子女的眼中,父母的脾氣還是很糟。又如我常經歷到的,父母的確常常在自己已經很勉強、受限的情境中,還是會對子女付出,例如自己已經很餓,還是會忍耐一下先餵孩子。或是,已經心情很糟了,還是會忍耐一下,盡量不對孩子情緒失控。換句話說,原生家庭的父母也有「他們自身的成長背景影響與限制,當前的境遇使然,跟自己的個性」。雖然他們也扮演父母的角色,但是別忘了,其他時候,「他們也是一個別人眼中的個人」。



所以,讓我們把原生家庭父母更單純化的看成一個人吧!我們欣賞他們的一部份,其他未必盡然,如同我們跟任何其他人的相處一樣。父母跟子女的關係,其實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差別只在於原生家庭的父母比起我們認識的其他人,往往給予我們更多。我們不必強迫自己喜歡父母的全部,我也不認為父母給孩子的都是正確的愛和對待,我認為實際上有些其實的確是不正確的愛與傷害。不過,很多時候,「原生家庭的父母已經在他們生命的限制中盡力的扮演父母的角色」了。他們某些或許花心,某些或許脾氣不好,或是有其他人格特質,讓我們把他們看成我們認識的一個人,在很多時刻,努力多給我們一些的一個和我們有互動關係的人。



我們的父母之於我們如此,我們之於我們的孩子亦是如此。



祝福大家

善善媽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