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2010.4-6月愛照
















































































知道自己要什麼比做什麼重要(2009.3.30)









在一次的諮商中,我的諮商師發現,我一路一直在過想過的,就是精采的人生,而不是一般的人生。多數人就是想要好工作,結婚,生子,孩子長大,子孫綿延,over and over again的順應和 活出他人期待的人生,但是我例外,我每天都會覺得已經在過自己要的人生,走去那裡或是生命的長度,對我而言是淡然的事,生命的方式比較重要(惟我有身心障礙孩子,我的人生是我們共有的)。 



我想過的人生,一直都有最努力在過,一直每天都在用沒有遺憾的方式在過,所以,昨天,今天,明天,
我都會說沒有遺憾。因為我每一天的過法都一樣,都盡量做我以為對我人生重要的事。



我重視每一天生命的質,不是量。當我愛跳舞, 我跳舞。當我享受健身,我健身,Right  NOW。



當我認為旅行對我的人生很重要,我旅行。當我認為自己陪孩子長大很重要,我陪孩子長大。當我愛看書,我看書,我愛寫作,我寫作,而不是照任何其他人的模式想法在過在選擇(其他人能為我們的人生負責嗎?) 從來沒有在等待不知道會不會到的什麼時候某一天才要實現的。



不是已經實現,就是在實現中,每天都是。 







(我爸媽生下我之後和兩個阿姨的合照)



不管是結婚,
生子,工作,或是做任何事,我都需要知道為什麼做,自己的人生真正要什麼:



*身心靈自由自在

*獨處

*放空

*閱讀 學習 發掘 自主思考做決定 

*旅行 多元文化刺激 

*美 音樂 藝術 大自然 

*跳舞 運動 

*極簡化的人際互動(我不是三姑六婆,不愛說三道四閒聊是非瑣碎,不愛應酬不愛吃很不自在的大桌飯,喜歡和先生小孩自在吃,一大票人會給我壓力。我對緣看很淡,不愛強求不愛抓住緣, 讓自他都自在吧。)

*簡單不複雜的生活 生活方式的自主選擇 

*小家庭裡的簡單緊密的愛 

*和眾生無所求保持距離尊重不惹塵埃的平等愛(公益)



我想要的人生當然跟別人不會一樣,而不是為了做什麼,因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念力應該建立在合理的事實之上(2009.6.3)









記得善善在一歲到兩歲半期間,我深深服膺吸引力法則(正面念力),當時我深信只要我和善善以及所有親人都相信善善一定會很快學會走路,還會走得跟沒腦傷的孩子一模一樣好,跑跑跳跳。只要我們不斷用念力來影響他的大腦神經連結傳導,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沒有什麼辦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還沒找到的方法,或是成功前的最後一刻很多人就放棄了等等最大最正面的念力法則。



運用父母孩子親人眾人的念力一定是加分的,不過有一件事也非常重要,念力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而不能與現實脫節。比方說,希望一顆必須要六個月才能收成的種子一夕之間就成熟了,一點也『不切實際』,因為這種念力沒有『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或是說,希望一顆受傷被燙過的種子長出的植物跟健康的種子一樣好,希望西瓜的種子長成橘子,都是不切實際的念力,念力必然加分,但是一定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不然就只是空想和盲目的期待。



奇蹟是有可能發生,可是我們每天的努力不能夠建立在期待奇蹟上。奇蹟好比是考運,平常一定是努力讀書,累積實力,保持好精神體力健康,然後才在考前去拜拜或祈禱希望考試的運氣好(可比做奇蹟)。可是,如果明明知道數學平常就不好,不會因為多祈禱,多拜佛,就把數學變成是好的。我們最多能祈求讓我們學數學的理解力能夠更好,讓自己學的會,而不是祈禱上天直接拿著我們的手幫我們寫好答案考好了。



期待奇蹟應該是所有解決方法之後的選項,或是輔助的選項,而不能是平常賴以維生的一部分。例如小朋友的腳踏車裝輔助輪,也得要主要輪胎穩定為主軸。期待和相信奇蹟不應背離事實的基礎。每天一定不能想靠奇蹟吃飯!



例如,善善目前的平衡和力氣都還不夠好,不曾爬過,以合理的事實,就是必須『慢慢漸進的』同時練平衡和力氣,才能逐漸的克服這些不容易克服的難題。要是沒有建立在慢慢練平衡和力氣以及看到進步的事實的基礎上,而期待隔天馬上就自己站好了,或是自己走了,事實與邏輯上是不太可能的。復健的跳躍期是存在的事實,不過一樣跳躍期並不是每天能仰賴的事實基礎,而是偶然發生一次的好運或是長久努力累積過後突然開花結果的那一天。



或是,如果平衡協調不好,要期待走路時會走的和我們一模一樣漂亮協調,事實上的困難度很高,不太符合事實基礎,而要算是如果奇蹟發生,大腦修復出奇的好才能期待的事!



念力是可貴的,而事實和邏輯也是很重要的,唯有看到事實,才能夠讓念力發揮作用,而不是落在空想的層次。念力和奇蹟是加分,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現狀清楚了解,不然做再多治療,還是會像一個數學天份很弱又沒興趣的學生,拼命帶去各家補習,還是一樣幫助有限啊,因為是在貧瘠的土地上期待多鋤草施肥就會開花。相反的,帶很有畫畫天份的孩子去學畫畫,帶很有跳舞天份的孩子去學跳舞,絲毫不必奇蹟,『事實上』孩子一定表現的非常棒!



所以,念力必須加上事實才是正確的念力,工作必須要有流程和方法才有結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把事實好好看清楚再來談好運與奇蹟,如此的方式才是合理的。

美學無所不在 (2009.1)





我想談談美學無所不在的觀念。



我真的非常愛美,不過我愛的美是全面而廣泛的美,不只是穿搭的美。這一點是我必須要談的。



如果有人說,我的心是美的,那麼我想說,除了心是美的,你可以把房子變美,把衣服變美,把自己說話的語言變美,動作姿態變美,把一切一切你周遭的事物都變美。美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無形的必定透過各種形式展現於外。



如果展現於外的東西不美,那麼我很難相信內在的部份是美的。一個真正愛美的人,不可能只愛內在美,必然同時也愛外在美。



外在美存在在哪裡?存在在衣服或是包包飾品的時尚世界設計裡,存在在房子的設計上,存在在化妝裡,存在在大自然界,存在在音樂裡,存在在語言的修辭與優美的音調裡,存在在所有的顏色搭配裡,存在在所有的設計與創意裡,美真的無所不在。



真的愛美的人,會試圖把身邊的一切事物極盡所能都變成美的。例如,房子就是。



許添聖醫師說,你=發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事的總和。你的人生=這些故事全部加起來的總和。可不是嗎?『太』有道理了。



那麼,我也要說,你也等於你做過的所有選擇,設計過的所有元素(化妝難道不也是設計的一種嗎?),和選擇放在身上的所有東西,選擇擺在家裡的所有東西,它們也都等於你,它們的總和也都等於你,每一件我們選擇的元素都會代替我們說話和表達你是誰,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那麼,我是誰呢?我也=我設計的房子(我的家)裡面所有的元素。



昨天下午,聽到圍牆外有人路過在談我設計的房子(我的家),有人說,好普羅旺斯的家喔,好可愛的房子,意外聽到評語的我還蠻開心的(特別是公婆家是很儉省的家族,要在這種情況下改造房子其實勢必要一定程度的妥協與親力親為)。



那麼,可以說,因此我等於一個很普羅旺斯,很地中海的人嗎?我認為這個可能性是很大的!





今年過年,我決定不放紅色的春聯,而是放油畫,不是複製品,是油彩畫上的油畫,不是面向內給自家看,而是面向外,給所有人和自家人一起看。我認為,如果花盆裡的花美,擺上油畫豈不更美。油畫在我心裡是很美的東西,我對油畫有特殊的好感與聯繫!



所以,我選的油畫也等於我,我選的油畫都會代替我說話,我也發現我選的油畫一直都是海景與鮮豔的花畫,代表我心裡豐富的色彩,澎湃的情感,和對自然與自由的渴望。







油漆的顏色是我選的,還是我親手上漆的,花盆也是我上漆調色成黃色的,花園裡的花盆之前則漆成綠色。







室內室外都充滿油畫,此外我總是喜歡厚重華麗的金框,花,與更多花,海,與更多海,即使在人生裡也是,喜與悲,天晴天雨,我總是喜歡到海邊去,海的自由與無限總是能撫平我的心。風車的自由自在,也代表我說話,告訴別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另外是碎花與蕾絲,小玩偶,代表我愛恬靜家居的一面。





我也=我設計的家,每一個我選擇的元素,都在代替我說話,說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創意觸覺刺激遊戲:卡通膠布貼打扮全身(2009.7.29)







圖:卡通膠布貼耳環



上週珊珊的媽媽送給善善一些卡通膠布(我上週送給他們的是珊珊和芯芯的護貝照片),本來不知道要用來做什麼,後來我靈機一動,讓善善利用它們來玩個觸覺刺激遊戲,觸覺刺激也能夠刺激低張孩子的本體覺。







就是這些卡通膠布!







一開始先貼個手環。過程中可以告訴孩子貼在『手臂』(認知加強身體部分名稱/Body Parts)上好不好,等善善說『好』,我就幫他貼個手環。一定要邊玩邊開心的誇獎孩子好看!







後來加貼個戒指!一樣請善善把手抬高,用手比一,然後問他在『手指』上貼個戒指好不好,等善善說好,我再幫他貼上。一樣要很開心的誇獎孩子真漂亮,也可以一邊跟他介紹這個膠帶是藍(粉紅,綠色等),上面有什麼動物圖案(如小狗)讓孩子更有興趣參與,覺得好玩,同時多方面促進認知。







然後又加貼上了耳環,媽媽還一邊稱讚善善超級帥,所以善善超級開心得意!







上面這張是我們母子手牽手心連心,喜悲與共永遠在一起!







完成品來了!







後來腳上又貼了一條,因為是善善自己指定要貼的(見左腳),善善就背著書包騎跳跳馬上學去了。



沒有啦!是把貼在善善身上卡通膠布接合處撕開一個頭,讓善善練習『撕掉膠帶』,因為不要貼太久讓皮膚透氣比較好。一樣可以在過程中帶入『身體名稱』和『動詞(撕)』來促進『聽語認知』,還能練習『精細動作』,拇指食指捏合著『撕』掉!



這也是便宜好玩有趣的居家生活復健遊戲的一個例子啊!



I want you to be happy!

現在的人生觀 (2009.12.17)








以前總是喜歡預設立場,覺得事情應該要怎麼樣才叫好。



現在覺得,事情怎麼樣都好。



這樣有這樣的好,那樣有那樣的好,怎麼樣都好。



就是變得不執著,不抓取,不強求。




現在我只希望每天舒服平靜自在的過日子,對自己好一點。



早上在醫院電梯裡,我就這麼告訴旁邊問我孩子幾歲的人。



我說,孩子小時候缺氧,所以我現在只求他活得快樂就好,其他什麼都不求!



人生下一段的風景是什麼,我就欣賞什麼!



我只是隨著人生的際遇一直在變換和隨時保持彈性。



該到哪裡就到哪裡,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扮演什麼身分就扮演什麼身分。



就這麼簡單而已。



現在的我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我真的已經很滿足了。



我的人生真的已經『夠好』了。

習禪和每天規律的運動重整身心靈(2009.11)





最近對禪的接觸和每天持續固定的運動習慣真的讓我的生活變得規律而健康起來,不再有失眠的問題。正如我在善善九月入學前說的,等他開始上學,我得要重新的調養我的身心靈了。因為前半年我真的有發現,身心是一如的,當情緒憂鬱,身體的免疫功能是會變差的,然後發現偶爾會心悸,常常都有點氣喘和呼吸道不順暢的困擾。後來,我體認到不能這樣下去了,得要好好的愛惜自己的身體才是。身體健康可是不能拿來開玩笑的,就算是愛漂亮,也得先有健康當前提。



這個禮拜除了幾乎天天游泳,還上了皮拉提斯課,節奏瑜伽課,以及Lady Jazz課,每天固定運動一到三小時的時間。皮拉提斯課和節奏瑜伽課都和練習深呼吸有關,現在我真的都有意識的隨時在做深呼吸,就是像熟睡時那樣的深沈緩慢的腹式呼吸方法,呼也大約五秒那麼長,吸也大約五秒那麼長,更發現這樣做有改善我的支氣管敏感呼吸不順暢的困擾。



加上了練習禪中的活在當下,專注於當下的練習,真的減少了我很多妄想的空煩惱。因為我深深的體認到,許多的煩惱的確都是由心造做的,只要身心能安定,減少妄念,讓自己的心思單純而專注,就像是飢餐渴飲睏時眠,行住坐臥皆是禪這樣單純的事。



現在我都會主動的提醒自己,我正身在何處做著什麼事,例如我正坐在這裡吃飯,我就專注有意識的做好吃飯這件事,我現在正坐在車子裡開車,我就專注有意識的做好開車這件事,我既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不在別處,不要人在當下,心思卻總是在別的地方遊走,甚至是擔憂幻想猜測明天和未來未知的事物,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則是未知,只有當下是清楚的。單純的活在當下和做好手邊眼前的這件事,就單單這樣做本身就會帶給人禪悅的感受。



對未知的未來永遠只是空猜測和幻想,如同最近我讀到的,因緣本身是一個很複雜的有機體,因緣不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並不是我們怎麼想,外界的人事物就會按照我們的揣想去運作。



最近在閱讀上我的受益是很多的,在運動上我的受益也很多!自己的身心靈要靠自己好好去愛!  

我愛氣質優雅的人生





在七八月的諮商過程中,我也找到兩個人生的重要價值與實現,那就是『氣質』和『自由』這兩個核心價值對我的意義。



諮商師發現,我常常的談到氣質這兩個字,我常常的在談到我想當的媽媽(女人)類型:『有氣質的媽媽』。換言之,雖然當了媽媽,可是保有氣質對我來說仍然是一件非常非常核心而重要的價值。保持『有氣質的生活方式』,例如生活中有空檔,可以好好的泡上一壺茶靜靜喝一下再繼續努力,出門前像我爸一輩子的習慣一樣,好好的洗把臉沖個澡換件乾淨衣服,碰上更重要的聚會我甚至會連頭髮都洗完吹乾保持輕飄飄的,或是閒暇時能好好看看書,慢慢的說話,有一些自己的時間。即使是要做事情,都先打扮的讓自己的價值呈現再做,舉凡所有一切,都可以讓我對當前的人生的悅納程度更高!



其實,我隨順因緣選擇當全職媽媽跟我自己信仰的核心價值是有關的,我喜歡『自由』有自己的空間,我做事情都會很投入很專注很認真,所以『我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我實在沒辦法接受工作只能做半吊子要趕著回家,家裡的事也只能做半吊子要趕著去工作,在兩件事上都沒什麼好成績。我沒辦法在夾縫中當三明治媽媽,即使勉強,一點都不快樂。



除了我想當的媽媽和女人是一個『有氣質』的女人,『有自由』和保有自己身體心靈空間的女人,我也一直努力當一個漂亮的媽媽。我一直以來有一個樸素認真節儉『自己』的媽媽,可是我從小常常羨慕別人家的媽媽,打扮的漂漂亮亮,給孩子有面子,覺得你的媽媽好年輕,好漂亮,好有氣質,因為認真這些態度常常在幾分鐘的時間根本看不出來,可是外表會。我希望一定要有裡子,同時要有面子,就是內外要兼具而並行不悖。



我非常努力的追求,愛自己和愛孩子能夠取得『中間的平衡點』,既不虧欠自己,也不虧欠孩子,則問心無愧,就是『平等的愛』。這就像是我在寫格,不會天天的寫善善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也不會天天的寫我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就是平等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的比例,或是最少最少,三分之二的比例給善善,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一定要留著談我自己的思維和想望,不然女人的本質就變成是空的。

人生中對於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都會努力的要到(2009.11)









想舉一個生活中很實際的例子來證明我摩羯座認真努力和有紀律的一面。
早上,送善善去上課前,先生問我,今天那麼冷你還要去游泳喔?(因為他有看到我已經準備要裝進袋子的游泳衣物)我跟他說,對。現在天氣涼我都是到旁邊『跟體溫一樣三十多度』的水療中池游泳兼做spa,還有到四十多度的草本酸痛池去泡半身浴,所以並不會受到天候的影響,而且都是室內池啊。 



其實,我連做spa和泡半身浴時都是『很有紀律在運動的』,一個小時的時間,只要在池子裡,我都沒有休息的時候。前十分鐘和後十分鐘在做草本半身浴,我一定會『很確實的』在水中邊做左右腳抬腿,而且一定要踢到水面同高。前十分鐘我就做了六十次確實的右腳抬腿,而且一定要求自己要抬到與水面同高,然後是左腳六十次水中抬腿運動,接著泡熱水草本半身浴默數到六十,然後改成左右腳後踢腿,右邊慢慢的確實做六十次,左邊慢慢的確實做六十次,接著在泡熱水草本半身浴數到六十。最後十分鐘回家前會再到草本池重複一次這樣的循環。



中間四十分鐘的時間,我會不斷輪替游泳和spa。和別人不同的事,不管中間輪替做哪一種spa水療,我一定同時在『非常規律的從頭到尾』都在做抬腿或是踢腿運動,不會停在那裡只是被動的躺著或是站著讓水按摩。我那麼有紀律的要求自己,主要是希望,我既然去運動一小時,就要在這段時間達到最好的運動效果。









這個態度其實和我爭取生命中任何其他我真正想要的事物的態度和一絲不苟的努力是一模一樣的。只要是我要爭取的事物,只要是我真正想要的,只要是有明確方法的事物,除了努力不能達到的事外,只要是努力能奏效的事,我都會自我要求自我紀律。我曾經很難過的告訴諮商師,善善的腦傷和變回正常的孩子是我一輩子第一次很努力也無法達到的事,是在我能掌控以外的事。努力達不到的的事,必須隨順和調整態度,期待,和努力的方向與方法。可是,只要是努力能達到的事,和人生中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會始終用我人生中一模一樣的態度來爭取和面對。



對於我人生中真正在意的事,我自始至終都有很強的企圖心和野心!

分享我如何讓善善常常笑開懷的秘訣 (續 2009.6)









上次想補充分享我如何讓腦傷的善善常常笑開懷的秘訣一文(*可以點標題進去)裡後面想到的兩點,我的靈感至今還寫在我的紙杯上,因為當天先生開車帶我們出門時我臨時有靈感,可是剛好沒有紙,所以就先寫在紙杯外圍,至今筆記還在那裡。



有兩點還想補充的:



第一點是:在生活中和遊戲中復健比在輔具上復健好



以前我曾經把家裡整個佈置成訓練室,然後照表操課,完全照計畫進行復健,甚至把晚上的時間變得像考前加強班,衝刺班,密集班,或是像軍隊般有紀律的練習法,每一種動作要做幾分鐘,要做幾次。如果孩子的復健條件很好,受傷程度很小,這種密集軍隊結構性的鍛鍊法或許會適合進步節奏很快的孩子,因為不必花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多年,或是不用忍耐那麼久,所以全家人忍耐一下過一下非人哉的生活或許可以列入考慮,等於是短跑的跑法,短時間大量用盡全力衝刺。



不過,如果孩子的復健條件弱,大腦受傷程度高,雖努力復健節奏仍然偏慢,那麼上述非人哉的日子,我必須說,過不了太久,就會陣亡或是全軍覆沒。不管是小孩子或是父母都無法忍受過這種不正常的日子太久,繼之而來反而是情緒大反撲,或是剎那間突然身心都沒力了,因為那是把長跑用短跑的方式在跑,當然跑一跑就精力全失,提早退場,以後再也跑不下去了,而似乎效果也沒有特別好,出來的成績沒有因為使用快跑方式就多加分。



直到後來,我開始讓善善在日常生活和日常活動中復健,看起來不像復健的復健,復健效果卻比在輔具上復健好,因為孩子認為是在玩,而不覺得絲毫有壓力。



例如,帶孩子坐在草地上玩,孩子會拔草或是折掉落的樹枝。拔草是有阻力的活動,跟使用治療粘土練習有阻力的拔是一樣的意思。帶孩子到海邊玩沙和玩浪,一樣是觸覺刺激和本體覺的刺激,只是教(輔)具來自於大自然,教室就在大自然裡。例如,帶善善到公園裡扶走,他會好奇的恨不得到處走,而不像有些孩子或是善善去年曾經在復健科邊走邊大聲哭,被逼著走。例如,善善常常玩撕青菜和奶奶從士林官邸散步帶回來的掉落的長葉子練習撕成兩半,一樣是雙手合作以及練習精細動作。這些生活裡的復健機會和例子無數,而且孩子會樂此不疲。唯有這樣做,才是保留童年的復健方式。



第二點是:與孩子共患難,和孩子在同一條船上,當戰友而非送孩子自己上火線



不管是當一個老師或是一個媽媽,我常常做的,就是把孩子當朋友,當做一夥的,如果我的孩子復健時哭或難受,我會陪他一起哭(比喻),而非站在老師或是醫師那一邊,站在孩子的對面,讓孩子自己哭,你哭你的。相反的,我會讓善善覺得媽媽是挺你的,是站在你這一邊的。我不會讓善善覺得,媽媽跟老師和醫生講好就好,然後你去做辛(痛)苦的治療,我負責在旁邊看。如果善善感到痛苦難受,我會用表現讓他知道我也一起(樣)感到難受。我不會故做鎮定,或是當置身事外的第三者。例如練習後緊緊的抱著他說『辛苦了,我知道你很努力,換做是媽媽一定會覺得很累很難,你好棒!』



我不喜歡和老師站在同一邊一起面對孩子,當老師在處理狀況時,我會退出來讓老師處理。不過,我不會讓孩子覺得媽媽和老師一樣是長輩,都是來規定他訓練他的。我會用『心』來帶他復健,以長遠來說,老師(醫師,治療師)都是一時相處的,而孩子卻是永遠相處和永遠最愛的,不因為他們的腦部受傷而不同。


這就像是我常跟善善說的,我不但是善善媽媽,善善的好朋友,還是善善姊姊。我們是一國的!

關於Morrisa







關於Morrisa




永遠努力自我實現、 要過到最精采!



愛美 & 熱愛學習新事物 



愛自由



愛 攝影 開車兜風看海 運動(瑜伽 皮拉提斯 游泳 跳舞 上健身房)聽舞曲 愛音樂 愛唱歌 寫作 閱讀 旅遊 習禪 追求身心靈平衡 靈修 和 學習一切新鮮的事物!



英國旅居兩年(倫敦半年,伯明罕一年半)

周遊過20個國家,含英國、法國、芬蘭、希臘、埃及、美國、義大利 、德國、荷蘭、梵諦岡、比利時、 捷克、盧森堡 澳洲、韓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香港......




英國伯明罕大學教育系英語教學組碩士,輔大英文系學士 

前教材編輯及師訓講師&英文老師&全美語幼教老師

英國伯明罕世界展覽口譯

轉化過的心(2009.10.30)







下午開車去學校接善善的時候,我做了兩件很棒的自我調適的事。




我提過善善的發展中心樓上有一些身障的成人白天待在基金會裡上課和做代工,而我之前也提過看到這些長大後還是沒有完全適應一般社會與學校的身障成人會讓我這個早療孩子的家長覺得未來很黯淡。



第一件很棒的自我調適的事是:我觀想其他的父母愛孩子的心一和我是一模一樣的。



實際的場景是這樣的,我停在十字路口等紅燈時正好看到上次在動物園戶外教學時跟我們打過招呼的一位婆家的長輩親戚和她的女兒,她的女兒就在樓上的基金會上課和做一些代工。











以前我都很怕看到樓上這群成人及青少年身障者及他們大我們一輩的年邁家長,因為他們會讓我的想法更灰暗,能量減弱。以前我常常會盡量刻意避開視線,因為以前並不是我不同理他們,而是我的能量只足以面對我一個多重障礙的孩子,而不是一整群,更不是成人。



今天當我停在路口等紅綠燈時看到這一對母女手牽著手,我在心裡觀想著這一位長輩親戚愛她的女兒的心意和我愛善善的心意是一模一樣的,而且是恆久而不會改變的愛。我把這位母親觀想成我自己,把這位女兒觀想成我的善善,想著他們這樣手牽手而始終不離不棄的那種美與真情。於是我看到和今天以前同樣的場景,但這一次我的心裡沒有排斥沒有分別,而是有暖流流過。



第二件我今天做的很棒的事是,當我接善善時在樓下又看到上次樓上的另一位青少年,上次到動物園戶外教學時看過的青少年,在電梯裡誇獎過我是好年輕漂亮的媽媽那一位青少年,我今天沒有像以前低下頭或是轉移視線逃避看到他們,我輕輕的對這位青少年微笑,然後依樣走去等電梯上樓接善善。這樣的正面面對和友善面對讓我自己的心情都變得好起來!







走到發展中心的路是一條『長長的慢慢的調適的過程』,而它『漸入佳境』了!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生命的這個時刻我只想要活得自在(2009)









以前我曾經想當過各式各樣不一樣的人,甚至善良或是當個好人對於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價值,我以前也很需要當一個成功的人,我被定義成過很認真的媽媽等等,後來我發現認真的媽媽並不等於孩子的復健達到最好,我發現我的人生突然不在我的規劃中,甚至在善善三歲前我一直想試圖把我們的生活『拉回正軌』,讓它以應該運作的方式和方向運作。



後來我發現究竟人生裡什麼是正軌呢?什麼是人生應該運作的方式呢?我發現我試圖去掌控人生或是以認真的態度面對一些人定勝天以外的事,結果不一定會比較好。



關於我的芬蘭全自助旅行,我想要送給自己一句話,就是『隨遇而安』。就讓我帶著一顆和瑜伽、皮拉提斯和禪一樣單純簡單的心去旅行。或許是這幾年在醫院裡看到的太多意外讓我完全被嚇到了,以至於凡事變得風險意識過高,掌控意識過高,準備太多和想太多,卻反而只是讓人想更多擔心更多!我期勉自己能夠帶著一顆單純而專注的心去旅行,不要想太多,就是帶著該帶的東西,然後隨遇而安,隨著沿途的風景而起舞,因為人生常常不是計畫出來或是想怎樣就怎樣的。我試過用掌控人生的方式來生活,我是一個有完美主義性格的人,我以前一直試圖要改寫錯誤或是擦掉錯字,後來我發現人生真的不是掌控或是計畫那麼單純的事,特別是孩子的事,如果想要掌控人生,那麼擁有孩子才是一件對父母最大的懲罰,因為我是那麼常看到父母一輩子為了孩子的大小所有事在那裡揪心頭。



向來我的優點和缺點都是想法和情緒太多,所以此刻我只想要當一個自在的人,我只想要活得自在,我只想要單純沒有多餘的想法,我發現到人生到這個階段,當你扮演那麼多種不同的角色,面對各種不同的眼光和期待,所謂的好人根本是沒有定義的,而認真看待不同的人的期待常常是讓自己累死和不快樂的理由。我爸說過,一個人一輩子活在世界上,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也說過,一個人每天不知道要做多少正確的決定和對的事,才能走到今天,才有人找你結婚找你工作給你好的學校唸給你肯定,甚至最基本的在路上安全的開車回家。



而我發現,我前幾年認真的幫孩子復健,心裡除了孩子還是只有孩子,整個人失去自我的埋在家裡,依然不是原來計畫中的樣子。相反的,我自在的當一個隨心所欲的媽媽,和善善在車上聽舞曲一起跟著節奏擺動,我每天開心的打扮做我自己,我的孩子反而成為一個快樂的,跟我像是朋友和姊弟一樣的母子。我可以感受到善善跟我在一起的時候自由自在的,他覺得跟媽媽在一起很驕傲而不是很丟臉或是有人一直在管他。我們一樣重視穿什麼衣服,善善因為我愛打扮會很在意他穿的衣服,用手指著他今天穿的上衣,褲子,和襪子是什麼卡通圖案的。我們一起聽歌一起跳舞,善善自然而然就變成很像我本來的樣子,而且是快樂和有自信的。



從今天到未來,我只想做一個活得自在的人,就這麼簡單。我會隨遇而安的欣賞人生路途的風景,專心的呼吸,不執著也不想掌控,當有袋子該我提起的時候,我就提起來,其他時候我就放下來。



我最近自己有一個事中熱(衷投入)、事後冷(淡放下)的人生哲學,就是凡事因緣聚合的時候就投入專注於當下,當因緣條件消散時一切也都是空的。單純的生活與單純的念頭,不要太多的投射,例如我現在看到榮總,我會知道我看到一間大醫院了,就只是這樣,而不是投射到我爸在那裡離開的記憶。當我看到坐輪椅的人,我會知道我看到這一幕了,跟我看到路邊其他所有的人事物一樣如實的只是存在著,不再投射到對孩子的憂慮或是連結而無端心痛。



對我這樣思緒情感豐富的人,
我需要的反而是一顆最簡單專注不多想的心,就這樣就好。就讓我在人生裡隨遇而安,這樣就好。

愛文:我的媽媽之路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同!?









大部分的媽媽在當了媽媽之後,寫的所有日誌都離不開孩子(而我現在談最多的反之是以自己為主體的自我實現),包含鉅細靡遺的孩子的身高成長,體重成長,吃的食物,開始說的話,以及大動作小動作發展。我原來也不是不可能成為那樣普遍而典型的媽媽,只是因為我的孩子有腦傷,這些看似人生大事的生活中事突然都變得極為次要了!因為整個發展完全大不同,談這些里程碑也不是我能談的,遑論更不是一個開心的話題,而完全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的話題!



並不是我完全不想當典型而普遍的媽媽,而是我的媽媽之路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同。或許我也始終有新時代女性的個人特質,不過因緣造化讓我『即使』想當典型而傳統的媽媽也無處著手無處施力。
我本來也可能和其他媽媽談著一模一樣的話題,不過似乎這不是上天要我做的事。我的孩子大不同,因此沒辦法聊傳統的媽媽經和別人一樣做一般的發展記錄。



後來我又埋首在孩子的復健之路上和日日夜夜談的不離復健,可是我發現上天似乎還是不是這樣安排的,汲汲營營的積極復健並沒有帶來很驚人神奇的效果。我發現即使我再專精鑽研復健的知識和技術,我的孩子並沒有因此進步得很驚人神奇,他一直在進步,但是確實是復健科裡腦部受傷相對比較重的孩子,並不是我們單方面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照我們的意思改變的。






不過我卻發現了一件我並沒有和並不需要特別努力就能做到和達成的事,我的孩子幾乎是腦傷的孩子裡最快樂的一個之一,他自我悅納也很有自信,而大家都很疼他,他的運氣很好,貴人很旺,外緣極佳!



為什麼特別努力的事效果不特別驚人,可是不特別努力的事卻水到渠成。這就是上蒼奇妙的安排。



這就好比是,我輕輕鬆鬆的唸英文和國文,這兩個科目都是我的最愛和最強,可是我很辛苦頭疼的唸數學,可是結果依然很挫折。這些有天份和天生如此成分的因素,人又該如何去解讀呢?



是不是老天爺『自有用意』和『自有安排』呢!這個可能性極高!



所以說人還是要隨遇而安,自在最重要,水到渠成最重要,適性發展最重要!刻意安排或是人為的事未必最好!



所以說,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打算當一個隨遇而安,以自我實現為核心的媽媽,而是上天的因緣造化和我本身所具的特質相乘的結果。



天底下本來就沒有一套媽媽該演的劇本,該說的台詞,該遵守的規範,或是最理想的模式。



我的媽媽之路走到以愛美、做瑜伽、游泳、跳舞、皮拉提斯及習禪為主軸,以單獨自助旅行為樂,也是因緣造化和上天的安排。



並不是說我一開始就不想當以孩子為圓心而旋轉的媽媽,只是我發現老天似乎根本不是這樣安排我的劇本,有些事再努力依然很邊緣,有些事卻自然的水到渠成,我開心孩子也開心,我自在孩子也自在,兩者雙贏。



所以,我選擇輕鬆過日子的方式,和善善當一對快樂的姊弟式的媽媽,你尋找你的快樂(學校),我也尋找我的天空(運動)。讓我們彼此各自實現自我,而不要犧牲誰來成全誰。更何況,你即使犧牲甲就會成全乙嗎?



會圓滿的事會水到渠成,自然圓滿。強求的事卻是費心費力求得好苦。還是take it easy吧!如果說孩子是快樂的,那又求什麼呢?人一輩子不就單純只是想要快樂那麼簡單!?



如同北歐風格極簡,實用主義,簡單但舒服好用俐落不囉嗦不繁墜的設計風格,人生也是如此的,簡單舒服做自己就好了,不要想東想西想那麼多,想路人甲路人乙路人丙家丁家,簡單自在做自己就好了,哪來那麼多複雜的牽掛!?

抽離掉我的主體的思維方式(附10/28穿搭照 2009.11)







想要稍微的補充一下昨天的話題,我想要表達的是,如果把『我』的主體抽離掉,那麼所有的感受就是一種普遍性的人性和價值,就不會是孤單的自己承受,或是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在吃這種苦,世界上只有我的孩子在吃這種苦那樣的感覺,反之會產生的是對其他一切相似的處境的人的同理心和悲憫心。



舉跟昨天一樣的例子,我的苦來自於對孩子的愛,對孩子障礙的心疼不捨挫折,還有對現在未來的無限擔憂,所以只要看到任何含有殘障的意涵或是跟殘障的不方便有關的人事物,我的心就會關注,沈痛,和擔憂難過。由於每個人幾乎都愛自己生下的孩子勝過自己,心疼孩子受苦超過心疼自己受苦,所以可見得當我的孩子有這麼多不同時,我的心有多麼的加倍沈痛。



可是會這樣感覺,擔憂和難過的,難道是我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嗎?並不是,任何一個媽媽只要孩子有類似的狀況,當媽媽的幾乎都會有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與痛苦。不管是古今中外,什麼年紀,什麼背景,什麼種族的媽媽只要被放在同樣的情境裡,幾乎都會和我有一樣或是相似的心痛與擔憂。所以,幾乎可以說的是,我是在經歷一種共有共享的相似普遍經驗。



至於我的孩子,他是世界上唯一缺氧的孩子嗎?他是世界上唯一腦性麻痺的孩子嗎?他是世界上唯一的多重障礙兒嗎?他是唯一一個因此而必須比同年紀的孩子多受許多磨難的孩子嗎?當然不是!世界上有太多太多腦傷的孩子,乃至於成人,世界上的各種身障者不計其數。



只是因為這件事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我最寶貝的人身上,因為『主體是善善』,所以當媽媽的我受不了!



同樣的道理,
如果我把『主體』抽掉,不要單純想作我的孩子有障礙,不要單純的想作是善善有障礙,而是世界上有無數無數的人有相似的障礙和精歷,遍佈各種年紀,各種種族,各種表現癥狀,那麼我的感受不會那麼獨佔,孤單,唯一,與私心,而會是體驗經歷和同理所有一切相似的人的相似的不便與苦。它們是人世間的實像,跟世界上任何其他種不圓滿一樣,都是始終和本來就存在的!







一旦把主體抽掉,我們的感受就是普遍的共通的。孩子的不圓滿就是所有不圓滿中的真實的一種,而不是孤單的或是唯一的一種。不是只有我受我經歷,不是只有我的孩子承受我的孩子有,而是許許多多的人共有的經驗。



而其他人有其他種人生的不圓滿待克服與實現,每個人都有,只是不同種類。



那麼,我的感受就不再會那麼的侷限在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上,而是會普及到關注到所有相似的人和經歷上。舉一個實際的例子,當我把車停在十字路口,因為看到身障者從我面前經過而難受,或是當善善因為肢體和語言障礙而挫折,其他所有有類似經驗的媽媽會和我同樣的坐在車子裡隱隱作痛,其他有類似障礙的孩子或是成人全部都會感受到挫折與不便,並不是善善獨有的挫折與不便。



我們可以把這樣獨佔性而私心的不圓滿或是痛苦轉化成關注一切相似的人與經歷的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



(後記:今日運動記錄 游泳+SPA一小時,中週波電療一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