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次的諮商中,我的諮商師發現,我一路一直在過想過的,就是精采的人生,而不是一般的人生。多數人就是想要好工作,結婚,生子,孩子長大,子孫綿延,over and over again的順應和 活出他人期待的人生,但是我例外,我每天都會覺得已經在過自己要的人生,走去那裡或是生命的長度,對我而言是淡然的事,生命的方式比較重要(惟我有身心障礙孩子,我的人生是我們共有的)。
我想過的人生,一直都有最努力在過,一直每天都在用沒有遺憾的方式在過,所以,昨天,今天,明天,我都會說沒有遺憾。因為我每一天的過法都一樣,都盡量做我以為對我人生重要的事。
我重視每一天生命的質,不是量。當我愛跳舞, 我跳舞。當我享受健身,我健身,Right NOW。
當我認為旅行對我的人生很重要,我旅行。當我認為自己陪孩子長大很重要,我陪孩子長大。當我愛看書,我看書,我愛寫作,我寫作,而不是照任何其他人的模式想法在過在選擇(其他人能為我們的人生負責嗎?) 從來沒有在等待不知道會不會到的什麼時候某一天才要實現的。
不是已經實現,就是在實現中,每天都是。
(我爸媽生下我之後和兩個阿姨的合照)
不管是結婚,生子,工作,或是做任何事,我都需要知道為什麼做,自己的人生真正要什麼:
*身心靈自由自在
*獨處
*放空
*閱讀 學習 發掘 自主思考做決定
*旅行 多元文化刺激
*美 音樂 藝術 大自然
*跳舞 運動
*極簡化的人際互動(我不是三姑六婆,不愛說三道四閒聊是非瑣碎,不愛應酬不愛吃很不自在的大桌飯,喜歡和先生小孩自在吃,一大票人會給我壓力。我對緣看很淡,不愛強求不愛抓住緣, 讓自他都自在吧。)
*簡單不複雜的生活 生活方式的自主選擇
*小家庭裡的簡單緊密的愛
*和眾生無所求保持距離尊重不惹塵埃的平等愛(公益)
我想要的人生當然跟別人不會一樣,而不是為了做什麼,因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以前總是喜歡預設立場,覺得事情應該要怎麼樣才叫好。
現在覺得,事情怎麼樣都好。
這樣有這樣的好,那樣有那樣的好,怎麼樣都好。
就是變得不執著,不抓取,不強求。
現在我只希望每天舒服平靜自在的過日子,對自己好一點。
早上在醫院電梯裡,我就這麼告訴旁邊問我孩子幾歲的人。
我說,孩子小時候缺氧,所以我現在只求他活得快樂就好,其他什麼都不求!
人生下一段的風景是什麼,我就欣賞什麼!
我只是隨著人生的際遇一直在變換和隨時保持彈性。
該到哪裡就到哪裡,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扮演什麼身分就扮演什麼身分。
就這麼簡單而已。
現在的我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我真的已經很滿足了。
我的人生真的已經『夠好』了。
最近對禪的接觸和每天持續固定的運動習慣真的讓我的生活變得規律而健康起來,不再有失眠的問題。正如我在善善九月入學前說的,等他開始上學,我得要重新的調養我的身心靈了。因為前半年我真的有發現,身心是一如的,當情緒憂鬱,身體的免疫功能是會變差的,然後發現偶爾會心悸,常常都有點氣喘和呼吸道不順暢的困擾。後來,我體認到不能這樣下去了,得要好好的愛惜自己的身體才是。身體健康可是不能拿來開玩笑的,就算是愛漂亮,也得先有健康當前提。
這個禮拜除了幾乎天天游泳,還上了皮拉提斯課,節奏瑜伽課,以及Lady Jazz課,每天固定運動一到三小時的時間。皮拉提斯課和節奏瑜伽課都和練習深呼吸有關,現在我真的都有意識的隨時在做深呼吸,就是像熟睡時那樣的深沈緩慢的腹式呼吸方法,呼也大約五秒那麼長,吸也大約五秒那麼長,更發現這樣做有改善我的支氣管敏感呼吸不順暢的困擾。
加上了練習禪中的活在當下,專注於當下的練習,真的減少了我很多妄想的空煩惱。因為我深深的體認到,許多的煩惱的確都是由心造做的,只要身心能安定,減少妄念,讓自己的心思單純而專注,就像是飢餐渴飲睏時眠,行住坐臥皆是禪這樣單純的事。
現在我都會主動的提醒自己,我正身在何處做著什麼事,例如我正坐在這裡吃飯,我就專注有意識的做好吃飯這件事,我現在正坐在車子裡開車,我就專注有意識的做好開車這件事,我既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不在別處,不要人在當下,心思卻總是在別的地方遊走,甚至是擔憂幻想猜測明天和未來未知的事物,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則是未知,只有當下是清楚的。單純的活在當下和做好手邊眼前的這件事,就單單這樣做本身就會帶給人禪悅的感受。
對未知的未來永遠只是空猜測和幻想,如同最近我讀到的,因緣本身是一個很複雜的有機體,因緣不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並不是我們怎麼想,外界的人事物就會按照我們的揣想去運作。
最近在閱讀上我的受益是很多的,在運動上我的受益也很多!自己的身心靈要靠自己好好去愛!
在七八月的諮商過程中,我也找到兩個人生的重要價值與實現,那就是『氣質』和『自由』這兩個核心價值對我的意義。
諮商師發現,我常常的談到氣質這兩個字,我常常的在談到我想當的媽媽(女人)類型:『有氣質的媽媽』。換言之,雖然當了媽媽,可是保有氣質對我來說仍然是一件非常非常核心而重要的價值。保持『有氣質的生活方式』,例如生活中有空檔,可以好好的泡上一壺茶靜靜喝一下再繼續努力,出門前像我爸一輩子的習慣一樣,好好的洗把臉沖個澡換件乾淨衣服,碰上更重要的聚會我甚至會連頭髮都洗完吹乾保持輕飄飄的,或是閒暇時能好好看看書,慢慢的說話,有一些自己的時間。即使是要做事情,都先打扮的讓自己的價值呈現再做,舉凡所有一切,都可以讓我對當前的人生的悅納程度更高!
其實,我隨順因緣選擇當全職媽媽跟我自己信仰的核心價值是有關的,我喜歡『自由』有自己的空間,我做事情都會很投入很專注很認真,所以『我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我實在沒辦法接受工作只能做半吊子要趕著回家,家裡的事也只能做半吊子要趕著去工作,在兩件事上都沒什麼好成績。我沒辦法在夾縫中當三明治媽媽,即使勉強,一點都不快樂。
除了我想當的媽媽和女人是一個『有氣質』的女人,『有自由』和保有自己身體心靈空間的女人,我也一直努力當一個漂亮的媽媽。我一直以來有一個樸素認真節儉『自己』的媽媽,可是我從小常常羨慕別人家的媽媽,打扮的漂漂亮亮,給孩子有面子,覺得你的媽媽好年輕,好漂亮,好有氣質,因為認真這些態度常常在幾分鐘的時間根本看不出來,可是外表會。我希望一定要有裡子,同時要有面子,就是內外要兼具而並行不悖。
我非常努力的追求,愛自己和愛孩子能夠取得『中間的平衡點』,既不虧欠自己,也不虧欠孩子,則問心無愧,就是『平等的愛』。這就像是我在寫格,不會天天的寫善善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也不會天天的寫我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就是平等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的比例,或是最少最少,三分之二的比例給善善,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一定要留著談我自己的思維和想望,不然女人的本質就變成是空的。
想舉一個生活中很實際的例子來證明我摩羯座認真努力和有紀律的一面。早上,送善善去上課前,先生問我,今天那麼冷你還要去游泳喔?(因為他有看到我已經準備要裝進袋子的游泳衣物)我跟他說,對。現在天氣涼我都是到旁邊『跟體溫一樣三十多度』的水療中池游泳兼做spa,還有到四十多度的草本酸痛池去泡半身浴,所以並不會受到天候的影響,而且都是室內池啊。
其實,我連做spa和泡半身浴時都是『很有紀律在運動的』,一個小時的時間,只要在池子裡,我都沒有休息的時候。前十分鐘和後十分鐘在做草本半身浴,我一定會『很確實的』在水中邊做左右腳抬腿,而且一定要踢到水面同高。前十分鐘我就做了六十次確實的右腳抬腿,而且一定要求自己要抬到與水面同高,然後是左腳六十次水中抬腿運動,接著泡熱水草本半身浴默數到六十,然後改成左右腳後踢腿,右邊慢慢的確實做六十次,左邊慢慢的確實做六十次,接著在泡熱水草本半身浴數到六十。最後十分鐘回家前會再到草本池重複一次這樣的循環。
中間四十分鐘的時間,我會不斷輪替游泳和spa。和別人不同的事,不管中間輪替做哪一種spa水療,我一定同時在『非常規律的從頭到尾』都在做抬腿或是踢腿運動,不會停在那裡只是被動的躺著或是站著讓水按摩。我那麼有紀律的要求自己,主要是希望,我既然去運動一小時,就要在這段時間達到最好的運動效果。
這個態度其實和我爭取生命中任何其他我真正想要的事物的態度和一絲不苟的努力是一模一樣的。只要是我要爭取的事物,只要是我真正想要的,只要是有明確方法的事物,除了努力不能達到的事外,只要是努力能奏效的事,我都會自我要求自我紀律。我曾經很難過的告訴諮商師,善善的腦傷和變回正常的孩子是我一輩子第一次很努力也無法達到的事,是在我能掌控以外的事。努力達不到的的事,必須隨順和調整態度,期待,和努力的方向與方法。可是,只要是努力能達到的事,和人生中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會始終用我人生中一模一樣的態度來爭取和面對。
對於我人生中真正在意的事,我自始至終都有很強的企圖心和野心!
上次想補充分享我如何讓腦傷的善善常常笑開懷的秘訣一文(*可以點標題進去)裡後面想到的兩點,我的靈感至今還寫在我的紙杯上,因為當天先生開車帶我們出門時我臨時有靈感,可是剛好沒有紙,所以就先寫在紙杯外圍,至今筆記還在那裡。
有兩點還想補充的:
第一點是:在生活中和遊戲中復健比在輔具上復健好
以前我曾經把家裡整個佈置成訓練室,然後照表操課,完全照計畫進行復健,甚至把晚上的時間變得像考前加強班,衝刺班,密集班,或是像軍隊般有紀律的練習法,每一種動作要做幾分鐘,要做幾次。如果孩子的復健條件很好,受傷程度很小,這種密集軍隊結構性的鍛鍊法或許會適合進步節奏很快的孩子,因為不必花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多年,或是不用忍耐那麼久,所以全家人忍耐一下過一下非人哉的生活或許可以列入考慮,等於是短跑的跑法,短時間大量用盡全力衝刺。
不過,如果孩子的復健條件弱,大腦受傷程度高,雖努力復健節奏仍然偏慢,那麼上述非人哉的日子,我必須說,過不了太久,就會陣亡或是全軍覆沒。不管是小孩子或是父母都無法忍受過這種不正常的日子太久,繼之而來反而是情緒大反撲,或是剎那間突然身心都沒力了,因為那是把長跑用短跑的方式在跑,當然跑一跑就精力全失,提早退場,以後再也跑不下去了,而似乎效果也沒有特別好,出來的成績沒有因為使用快跑方式就多加分。
直到後來,我開始讓善善在日常生活和日常活動中復健,看起來不像復健的復健,復健效果卻比在輔具上復健好,因為孩子認為是在玩,而不覺得絲毫有壓力。
例如,帶孩子坐在草地上玩,孩子會拔草或是折掉落的樹枝。拔草是有阻力的活動,跟使用治療粘土練習有阻力的拔是一樣的意思。帶孩子到海邊玩沙和玩浪,一樣是觸覺刺激和本體覺的刺激,只是教(輔)具來自於大自然,教室就在大自然裡。例如,帶善善到公園裡扶走,他會好奇的恨不得到處走,而不像有些孩子或是善善去年曾經在復健科邊走邊大聲哭,被逼著走。例如,善善常常玩撕青菜和奶奶從士林官邸散步帶回來的掉落的長葉子練習撕成兩半,一樣是雙手合作以及練習精細動作。這些生活裡的復健機會和例子無數,而且孩子會樂此不疲。唯有這樣做,才是保留童年的復健方式。
第二點是:與孩子共患難,和孩子在同一條船上,當戰友而非送孩子自己上火線
不管是當一個老師或是一個媽媽,我常常做的,就是把孩子當朋友,當做一夥的,如果我的孩子復健時哭或難受,我會陪他一起哭(比喻),而非站在老師或是醫師那一邊,站在孩子的對面,讓孩子自己哭,你哭你的。相反的,我會讓善善覺得媽媽是挺你的,是站在你這一邊的。我不會讓善善覺得,媽媽跟老師和醫生講好就好,然後你去做辛(痛)苦的治療,我負責在旁邊看。如果善善感到痛苦難受,我會用表現讓他知道我也一起(樣)感到難受。我不會故做鎮定,或是當置身事外的第三者。例如練習後緊緊的抱著他說『辛苦了,我知道你很努力,換做是媽媽一定會覺得很累很難,你好棒!』
我不喜歡和老師站在同一邊一起面對孩子,當老師在處理狀況時,我會退出來讓老師處理。不過,我不會讓孩子覺得媽媽和老師一樣是長輩,都是來規定他訓練他的。我會用『心』來帶他復健,以長遠來說,老師(醫師,治療師)都是一時相處的,而孩子卻是永遠相處和永遠最愛的,不因為他們的腦部受傷而不同。
這就像是我常跟善善說的,我不但是善善媽媽,善善的好朋友,還是善善姊姊。我們是一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