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情緒的順流與逆流,或是保持正面情緒,我的個人想法如下。
1.對於女人來說,女人的情緒天生普遍比男性敏銳多感,多感型(九型人格)外加唸文學教育背景的我又更多感,所以每個人的情緒狀態和力量程度不一。
2.女人外受例如經期或是懷孕期前後等賀爾蒙的影響,有時候真的會不自主情緒低落,特別是經前症候群的一週和經期當中不適與不方便時。生理不適與不方便時要感覺良好,或是假裝感覺良好,是強人所難,力求情緒平穩已經是最大值。
3.李欣頻寫的為何心想不事成這本書裡,也提到特別是每個人人生裡必然有的生老病死,或是遭逢親人的生老病死時,真的不是用正面思考就能解決問題的,反而會強人所難。重點應該是面對事實和力求情緒平穩跟放輕鬆(*但不是追求情緒高昂)。比方說前幾年我爸和善善兩個人的健康都同時出現大狀況時,我爸接著離開人世,那時忍住情緒沒有處理好的我只有換來後來的情緒大崩盤瓦解,導致指數九的重度憂鬱。

當遇到生老病死的必然,而且是人人很公平都必然面對的實相,與其要鞦韆不可思議的盪高,不如讓它微微的盪到比較平衡的地方,不要壓抑,也不要很勉強的自欺欺人的正面思考。可以往好處想,但要符合事實,不能光是自欺欺人的正面思考。不然榮總很多醫生和護士的孩子,就不會因為工作環境,有很多生出是腦麻的孩子(*曾在榮總執醫的皮膚科醫生告訴過我的)。他們跟我一樣也不想如此,但是不是我們想出來的。父母孩子生病都不是我們想來的,也不是我們想去的。它們都是自然發生的和自然的發生。父母孩子生病時我們都不可能情緒感覺良好,而最大值是平衡與放輕鬆。

像是自然天候等自然現象,大都會區尖峰時間混亂危險的交通,它們都會影響人的情緒,不單純是我們起床時個人心情感受好不好,外在環境和外人的態度情緒也都會影響我們是處在順流或逆流狀態,而順流與逆流的情緒往往在一小時、一天、一個月或是一年中間,都是交替反覆發生的。當塞在台北市瘋狂的車陣中穿梭時,很少有幾個人的情緒很好,當下滂沱大雨撐著傘也會淋濕或是因此交通特別打結時,沒有幾個人情緒感受良好,不過它們是自然發生的自然現象和自然情緒,要讓它慢慢的擺盪回去平衡的地方,而不是強迫自己在當下正面思考。正面思考不是萬能,正面情緒(感覺良好)不是隨時都在。

又好比當我們規劃帶善善出國自助旅行時,一定情緒是有苦有樂,不可能完全自欺欺人的正面思考或是完全一昧的正面情緒。一定是一邊期待,一邊也會壓力上身,因為帶一個肢體行動不便的孩子出門出國,凡事的限制不便較多,但我們要力求方便和使之可能,而不是幻想一切輕鬆愜意愉快,因為事實歸事實。但有苦有樂才是務實的想法,在克服不便終究成行,留下一些美好時光才是事實。

又好比那快結婚的人, 一定是又期待又壓力上身。這樣有苦有樂才是平衡的,單單幻想夢幻的婚禮,而不考慮現實,或是只考慮現實,而失去甜蜜的成分,兩種都是不對而失衡的極端。生活,就是各色各味都有的特調果汁。就是有苦有樂,有高潮有低潮,有高亢情緒有沮喪失落......盪得過去就盪得回來,只是自由擺盪......
Love & Peace,
Morrisa